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潜能,专业知识扎实、人文素养优良、实践能力突出,能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及康复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本专业对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的目标预期是:
(1)医德高尚,护理情怀:具备良好的护士职业素养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护理事业,善于学习,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尊重生命,关爱健康;遵守医德规范,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
(2)知识面广,技能扎实: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专科护理技术的实操能力;能够胜任在各级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康复、养老等机构从事护理工作。
(3)勤学善思,创新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能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能够跟踪并学习现代护理学的先进理念、方法与技术,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具备基本的护理科研和护理实践改革创新能力,具有推动护理专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二、毕业要求
学生应达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系统学习护理学以及相关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临床护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的训练,具备为护理对象提供护理服务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A)
A-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护理学科有正确的认识,对其发展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
A-2: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权力,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
A-3: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
A-4: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
A-5: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A-6: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
A-7: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具有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A-8: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A-9:具有科学运动与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与卫生健康习惯,达到国家要求的大学生体育教育和技能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2.专业知识(B)
B-1: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B-2: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B-3:掌握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B-4: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的护理知识;
B-5: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
B-6: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知识;
B-7:熟悉影响健康与疾病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及其评估和干预方法;
B-8:熟悉不同护理对象的基本心理需要及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
B-9:熟悉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知识及护理的基本方法;
B-10:熟悉不同人群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B-11: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B-12: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3.专业技能(C)
C-1:具有在护理专业实践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C-2:具有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并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基本能力;
C-3:具有基本护理技术、急救护理技术、专科护理基本技术和配合实施常用诊疗技术的能力;
C-4:具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能力;
C-5:具有配合急危重症的抢救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的初步能力;
C-6:具有运用中医护理基本技术为护理对象提供保健护理的能力;
C-7:具有从事社区护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种环境中为个体、家庭、社区提供与其文化相一致的健康保健服务;
C-8:具有初步运用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的能力,以保证安全有效的专业实践;
C-9:具有初步从事临床护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管理能力;
C-10: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和利用护理学专业信息,研究护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C-11: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护理学文献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C-12:具有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服务需求。
三、毕业要求达成矩阵(略)
四、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学
五、专业核心课
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中医护理学
1.护理学基础
本课程是研究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既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护理的“桥梁课”(学科基础),又是各层次护理学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包括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帮助护理对象满足生理、心理及治疗需求的基础护理技术和相关的护理基本知识。本课程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必备的护理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指导下,应用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及沟通交流技巧等,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和治疗的需要。
2.健康评估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该课程是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了解个体在健康和生命过程中的经历,包括健康、疾病和康复;寻找促进健康或增进最佳身体功能的有利因素;识别护理需要、临床问题或护理诊断,作为选择护理干预方案的基础;评价治疗和护理的效果。课程的内容包括健康评估方法、常见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心电图、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护理病历书写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顺利过渡到临床各专科护理学课程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内科护理学
内科护理学是关于认识内科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包含传染病)的概述、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及健康指导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急危重病的配合抢救能力,能为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指导。
4.外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是阐述和研究对外科疾病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是护理专业的重要临床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外科学基本理论及各系统常见疾病知识,包括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手术室、骨科、神经外科等各专科的护理。在讲授各系统常见的外科疾病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手术前后的护理和健康指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并在此指导下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有效护理。
5.妇产科护理学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妇女健康提供服务的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内容包括孕产妇护理、妇科常见病的护理及计划生育对象的护理三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获得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现代护理观对妇产科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和诊疗配合的能力,并能对各年龄段女性开展相应的健康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
6.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促进小儿身心健康成长及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小儿生长发育、营养及喂养、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要点及护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小儿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任务,小儿保健措施及预防接种程序;掌握小儿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能制定儿科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计划并按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
7.急危重症护理学
急危重症护理学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命质量为目的,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基本特征、救护原则及要点;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组成与建设、急危重症护理的新进展,能运用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术对心脏呼吸骤停、常见创伤等病人实施救护,会运用心电监护等基本技术为院内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监护,配合医生实施救护。
8.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精神障碍急性期病人的护理、慢性期或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如何早期干预、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护理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护理要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常见的精神症状,熟悉常见精神障碍疾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能对常见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实施身心整体护理。
9.社区护理学
社理学是适应大众保健需求,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的一门护理应用学科,在促进和维护社区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护理相关理论、社区护理的工作方法、以社区为对象的社区护理、以家庭为对象的社区护理、社区儿童与妇女的保健、社区中老年人的保健、常见慢性病和传染病的社区护理、常见躯体残疾和精神障碍的社区护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社区、家庭、不同人群、不同疾病的患者提供保健、护理、康复等社区卫生服务。
10.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技术,指导临床护理、预防、养生、保健和康复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内容涉及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临床护理学知识,中医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症的中医护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护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技术操作,把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结合起来,以适应我国医学护理的发展和大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
六、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共计56.75学分,占总学分的33.38%,其中非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类课程24.75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32学分。
1.课程实验:形态学实验I、II,机能学实验I、II(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整合),基本护理技能I、II、III(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课程实验整合),专科护理技能I、II(临床护理课程实验整合),重症监护学实验,护理学科竞赛实践。
2.上机训练: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3.课外实践:思想道德与法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1、体育2。
4.集中实践:军训、护理专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认知实习(课间见习)、集中教学实习、护理综合技能岗前训练、毕业实习(实习科目包括内科、外科 (含手术室)、妇产科、儿科、急诊科、重症监护(ICU)、精神科等临床科室和社区护理)、毕业论文(个案报告、综述、科研论文等形式)、毕业考试(理论考试和OSCE实践考核)。
七、学分结构比例
毕业最低要求总学分:170
各课程模块学分如下:
课程 分类 |
必修课 |
选修课 |
合计 |
通识教育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核心课 |
集中实践环节课程 |
小 计 |
通识教育选修课 |
开放拓展课 |
小 计 |
专业选修课 |
素质拓展课程 |
学分数 |
41.5 |
43 |
27.5 |
32 |
144 |
9 |
13 |
4 |
26 |
170 |
占总学分% |
24.41 |
25.29 |
16.17 |
18.82 |
84.7 |
5.29 |
7.64 |
2.35 |
15.29 |
100 |
八、学制、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授予理学学士。
毕业最低要求学分:课内总学分:170;德育学分:4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4学分。毕业考试合格。
九、教学进程表(略)
十、实践类课程安排表(略)
十一、浙江海洋大学课程思政目标支撑指标体系(略)
十二、其他说明:无